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最讲究信誉的大发平台 > 新闻动态 > 新闻动态
上海咖啡馆偶遇失业青年,他的故事让人心头一紧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4:42 点击次数:176
前几天在咖啡馆遇到个年轻人,他盯着电脑屏幕发呆,手边放着一杯凉透的美式。我注意到他屏幕上开着五个招聘网站,简历投递记录显示"已读未回"的状态排了整整三列。他突然合上电脑,掏出手机刷了会儿朋友圈,苦笑着把手机反扣在桌上——最新动态是前同事晒的新公司工牌。
这种场景最近越来越常见。智联招聘数据显示,16-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连续多月维持在20%左右的高位。但数字背后那些湿透的鞋袜、石沉大海的简历、996offer里的两难抉择,才是这个就业寒冬最真实的体温。
二十年前我写《激荡三十年》时,记录过1998年国企改革带来的下岗潮。那时45岁以上的下岗工人会带着搪瓷缸在再就业中心排队,而今天,焦虑的年龄线已经提前到了25岁。某招聘平台做过统计,87%的应届生简历会在初筛阶段被系统直接过滤,这个数字在2018年还是65%。
有个细节很有意思。现在年轻人失业后第一反应不是去人才市场,而是打开手机看失业互助小组。豆瓣"失业者联盟"小组每天新增帖子超过200条,有人记录自己第37次面试失败,有人分享如何用2000块在上海活一个月。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,像极了二十年前下岗工人聚集在厂区门口交换招工信息的样子。
我认识个做HR的朋友,她说现在收100份简历有80份写着"可接受加班"。但当真开出996offer时,年轻人又会在入职第一天就辞职。这种矛盾很像菜市场讨价还价——明知标价虚高,但不得不先砍价试试。某制造业老板跟我吐槽,现在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,可他开出的时薪其实比外卖平台高15%。
问题出在匹配度上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今年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足40%。就像让穿38码鞋的人硬挤进36码的皮鞋,要么磨出血泡,要么干脆光脚走路。有个学广告设计的95后,最后去做了宠物美容师,她说给狗狗剪毛比做PPT更有成就感。
这种错位某种程度上是教育投资的失效。普通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平均成本是22.8万,相当于全家三年的可支配收入。当这份投资换不来预期回报时,产生的不仅是经济压力,更是价值观的崩塌。就像买彩票没中奖可以认命,但认真读书找不到工作会让人怀疑人生。
但转机往往藏在裂缝里。我观察到一个现象:现在年轻人失业后尝试自由职业的比例比三年前增长了三倍。有个被裁员的前程序员,现在专门帮人代写情书,每封收费199元。他说写代码时从来没收到过用户手写的感谢信,现在倒是经常被顾客夸"比ChatGPT有温度"。
未来十年,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非标准化的就业形态。就像二十年前没人想到网络主播能成为正经职业,现在已经有高校开设直播专业。有个做职业规划的朋友说,她最近帮客户设计的方案里开始出现"数字游民""副业组合"这样的新词,传统的一条路走到黑的职业路径正在失效。
对于正在经历失业焦虑的年轻人,我的建议可能不太中听:先把"必须怎样"的念头放一放。1998年那些被迫下岗的工人,后来有人开起了小吃店,有人成了保险销售冠军。人生就像玩俄罗斯方块,有时候消除几行才能腾出新的空间。重要的是别让游戏结束在那个卡住的瞬间。
最近总想起经济学家凯恩斯1930年的预言:百年后人类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。现在看来我们可能走在了相反的方向上,但这不代表没有其他路可走。就像那个在咖啡馆遇到的年轻人,后来给我发消息说注册了闪送骑手,送单时发现小区里有五家正在装修的奶茶店——他准备下周去谈谈原材料供应生意。